藝術
作者:(英)克萊夫·貝爾,薛華 譯
出版社:江蘇教育出版社

編輯推薦語
  作為一種理論,本書的成就有多大,或者其中的觀點有多可信,這自然要讀者、專家來進行判斷。和所有的判斷一樣,對這本書中的觀點所做的任何判斷都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接受。但是,作者貝爾認為藝術作品的本質屬性就是“有意味的形式”,從而將藝術從歷史故事、社會背景、道德勸誘、生活情感、技巧迷宮或者浪漫聯想中解放出來,給藝術界定了自身的價值和評判標準,可謂別樹一幟。而且本書並不僅是以一種獨特的觀點來博得人們的垂青,貝爾的博學、才華、清晰的思辨以及流暢的文筆同樣可以作為您閱讀此書的理由。

作者簡介
史萊夫·貝爾,英國藝術批評家,哲學家,英國20世紀著名藝術團體佈魯斯伯里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。其代表作有,《藝術》、《塞尚之後》、《19世紀藝術的里程碑》和《普魯斯特》等。

內容提要
  本書緊密聯繫後期印象派以及立體主義等現代實踐,圍繞“藝術的本質屬性乃是意味的形式”這一著名美學觀點,闡述了藝術與宗教、藝術與社會、藝術創造與自由等問題。貝爾的這一理論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, 被譽為最令人滿意的現代藝術理論,其“藝術的本質屬性乃是有意味的形式”已成為現代美學中最流行的警句。

  藝術批評家及藝術哲學家克萊夫·貝爾(1881-1964)是布魯姆斯伯利文人社團的成員之一,這個集團包括了弗吉尼亞·伍爾夫、約翰·梅納德·凱恩斯等重要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。貝爾深為後印象主義繪畫的革命性創舉所著迷,他尋求去發展的藝術觀是可證明當時的前衛繪畫是真正的、有意味的藝術。
 
  儘管貝爾甚具影響力的著作《藝術》(此選文的出處)旨在證明後印象主義繪畫中各種形式的合理性,但對我們來說,要考慮立體主義對貝爾的影響是不無幫助的。二十世紀前二十年,保羅˙畢加索和喬治˙布拉克(見插圖4)創立的立體畫派,迴避了傳統藝術的精確再現目標,立體繪畫的主題以一種變形或簡化的形式出現。和貝爾同時期的許多知識分子也都認為立體主義是繪畫的未來。
 
  但立體主義也為藝術哲學提出了一個問題。如果立體主義拋棄了忠實再現對象的目的,(正如我們所看到的,這種理論可追溯到柏拉圖)那麼藝術的本質又是什麼呢?貝爾答道,“有意味的形式”是區分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特質。貝爾認為,一件抽象藝術品之所以被稱之為藝術,並引發觀者的一種特殊的感覺—審美情感,是因為畫布上線條和色彩的佈局和關係呈現了有意味的形式。寫實性的作品也是如此:作為藝術品,在某種程度上,其藝術特徵是有意味的形式。但是,這意味著它們的藝術價值和傳達情感的能力獨立於其再現的內容。
 
  貝爾嘗試創造一種既涵蓋前人藝術傑作,又涉及最新前衛作品的藝術定義。這種嘗試很值得一提。因為他不但提出了一種超越藝術即再現的理念,而且堅稱藝術批評必須建立在對藝術的定義之上。因此,他自己建立​​了一種將再現形式與審美價值分離的定義,並以此定義去批評他心目中那些不能創造出有意味的作品的藝術家。
 
  貝爾將一種近乎宗教的意味賦予給了審美體驗中那令人迷醉的特質。藝術的偉大價值在於它擁有一種能力令我們抖脫塵世的纏繞,並觸摸到更深層的真實。

目錄
一 審美假說
二 美學與後印象主義
三 形而上學的假說
四 基督教坡段
五 運動
六 未來
譯者後記

直購價:HKD 17.50
商品所在地: 香港
聯絡電話:蔡小姐00852-90798985